更新時間:2022-02-18 21:48:05作者:佚名
育才中學的畢業典禮。
在兩所高中5萬多名畢業生中,有三分之二選擇回到寧夏,有相當一部分是作為教師“返鄉”。來自寧夏吳忠市同心縣農村的張榮說,她和哥哥都考上了六盤山高中,大學時也都選擇了免費師范生,畢業后哥哥回到母校任教,她選擇回到家鄉縣城高中當老師。
回到家鄉任教,張榮最大的感受是,學校的設施條件變好了,班里女生數量增加了,和自己一樣的年輕教師多了。
“我們希望和自己的老師一樣,去影響、幫助更多的孩子,改變家鄉的教育面貌。”張榮說。
正在緊張備戰高考的六盤山高中高三學生安苗苗,已經將目標鎖定在了“人大”和“復旦”。“到六盤山高中上學是我做的一次最正確的選擇寧夏藝術職業學院讀一年多少錢,這里的老師更用心,學生也更勤奮,而且像個大家庭一樣溫暖有愛。”
安苗苗老家在固原市隆德縣農村,家里收入來源主要依靠父母種地和養牛,雖說溫飽不愁,但供四個孩子上學依然不寬裕。她說,父母沒有選擇外出打工,就是想讓他們幾個孩子安心學習,現在弟弟妹妹也都以她為榜樣。
伴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學生們的夢想也更“大”了。“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幾年前能夠和家人一起搬出大山,之后又能來到銀川免費讀高中。我是真的喜歡音樂,家人也支持,所以我準備參加藝考,為自己的夢想拼搏一下。”柯原說。
正因為承載著太多的期待和夢想,六盤山高中和育才中學的使命并未隨著脫貧攻堅的完成而結束。反而,校長們覺得身上的擔子更重了。
鄧樹棟說,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學校“兩免一補”政策的吸引力自然會下降,家長、學生也更加看重教育質量。“當前山區川區、城鄉之間教育仍有較大差距,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仍未得到滿足,擺脫了貧困的西海固已經迎來鄉村振興的新考題,對人才的渴求度更高,這些都要求學校要繼續堅持高質量辦學的目標,不能有絲毫松懈。”
六盤山高中學生在“誠信考試”橫幅上簽名。
在金存鈺看來,實現“后扶貧時代”的高質量辦學目標,學校的信息化建設、現代化水平還有待提升,校本課程還需進一步拓展,對學生的“精神幫扶”還需加力……
在六盤山高中操場,有兩個特殊的“六點半”:清晨六點半的晨跑和傍晚六點半的朗讀。十幾年來,只要沒有特殊情況,金存鈺每天都會是晨跑隊伍中的一員。
“這不僅是六盤山高中學生的習慣,也是一種校園文化與精神,鼓勵著大家一直前行。教書育人,是‘農耕模式’的工作,必須天天耕作,成效雖慢,但變化驚人。”他說。
(原標題《改寫西海固學子命運的“特殊高中”》)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