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3-11 17:27:02作者:佚名
趙麗宏:感恩“八十年代”,一段讓人回味無窮的中國當代文學的信史
我與羅達成相交這么多年,他是一個性情中人,他寫這本書就是一種感恩,感恩他經歷了那個年代,八十年代激情洋溢的時代,文人之間真情相交的時代,寫出那么多好作品,出現那么多好作家,他經歷了這個時代,是親歷者也是參與者,他對這個時代感恩。另外還有他對梅朵的感恩,對所有和他有交往的朋友們的感恩。這是他的一本感恩之書。
這部有份量的大書為一個遠去的激情年代留下珍貴回憶和思考。這是一本講真話的大書,是一本引人入勝,也發人深思的書,還是一段讓人回味無窮的中國當代文學的信史。
葉永烈:一位睡覺時睜著一只眼睛、豎著耳朵的敏銳編輯
我因病住院無法出席會議,身邊又無電腦,只好在手機上寫一短文,表示祝賀之意。一個在睡覺時睜著一只眼睛、豎著耳朵的人,他就是羅達成。
達成是一位優秀的編輯,眼觀六路 、耳聽八方,行動快如疾風。一旦向你撲來,你唯一的選擇,就是交出好稿子。
達成非常敏銳。僅僅在電話中聽到我在寫馬思聰,立即追擊到我家中,把這篇原本給《青春》雜志的報告文學搶走了。接下去,拉掉已經排版的許多文章工匠精神通訊稿,硬是把五萬字的關于馬思聰的報告文學一期發完。沒幾天,這期文匯月刊就到了讀者手中。因為當時公安部為馬思聰平反,馬思聰成了新聞人物……
在達成以及那位"沒法躲"的梅朵的催促和鼓勵下,我在文匯月刊發表了多篇報告文學。敏銳的目光,來自對時代脈搏的深刻感知以及髙度的責任心。文匯月刊正是在梅朵、達成等的主持下,成為八十年代中國文壇的重鎮。文匯月刊雖然停刊了,有達成的書在,見証了那個時代的滄桑。
鄭重:《文匯月刊》有很好的編輯精神
《文匯月刊》的誕生,第一不能離開時代背景,第二不能離開文匯報的辦報背景。當年總編輯馬達最大的功勞是到文匯報之后,沒有改變文匯報文人報的風格,繼承了文匯報的傳統和精神。文人報的特點是敏銳、有擔當,有一批有高度責任心和專業素養的優秀編輯,所以能出《傷痕》《于無聲處》,《文匯月刊》的誕生也不是偶然的。
《文匯月刊》突出體現了文匯報的編輯精神。當年梅朵在退休年齡,和謝蔚明、徐鳳吾三老領銜辦這么一本雜志,可貴的是他們在經歷了多年磨難之后依然秉持了這種精神。徐鳳吾是老編輯了,文字上的修飾是一把好手,謝蔚明具有很好的新聞敏感性,他們影響了一批年輕編輯,也成就了《文匯月刊》的編輯精神。記得當年在北京出差,梅朵半夜組稿回來,沒有電梯了,他從1樓爬到10樓宿舍里面,那時他比我們年紀都大,我們爬樓都覺得很吃力。達成做編輯時很霸氣,要求很苛刻,對作者對稿子從來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但是他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幫作者買票,找旅館,包括平時的聯系。他對待朋友真是肝膽相照,我對他的評價是:他既有霸氣的盛氣凌人的一面,又有柔情似水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