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6-17 20:47:31作者:佚名
中新網甘肅新聞4月4日電,魏建軍、邸金報道,騰格里沙漠的邊緣地帶,各類治沙機械設備正在沙丘之間開展測試工作;而在甘肅夏河縣的一處“科技小院”內,科研工作者與當地牧民正就牦牛品種改良技術進行深入交流。甘肅正運用科技力量,逐步改變著西部地區相對落后的發展狀況。
2025年,甘肅省科技工作會議所提出的“五大高地”與“四大通道”戰略,在荒漠化防治及現代農業領域得到了實際應用。這不僅彰顯了技術革新的成就,而且映射出在生態保護與產業振興的雙重壓力下,欠發達地區如何尋求科技創新的本土化發展道路。
2025年4月2日,甘肅省科技工作會議在蘭州舉行,現場攝影者為魏建軍。
生態治理的“科技自覺”:從經驗治沙到智能治沙的范式轉變
甘肅的防沙歷程記錄了人類與自然持續較量的演變過程。在初期,通過麥草方格和沙棘種植等技術的應用,實現了“人進沙退”的壯舉,但這些技術對人力投入的依賴性極強。現在,面對農村人口流失和沙漠移動性增強的雙重困境,甘肅在全球范圍內率先啟動了治沙機械化的研發工作。這種對生態治理現代化的深入洞察孕育了“科技自覺”的理念:沙丘坡度一旦超過30度,傳統機械的爬坡成功率往往不足四成;然而,借助地形識別系統,智能化小型設備能夠將這一成功率提升至75%以上。紀永福,甘肅省治沙研究所的黨委書記兼所長,他指出,這項技術的更新換代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代表了生態保護理念的革新——采用的小型機械在沙面上的擾動區域較之大型設備縮小了60%,這與“最小干預,最大效益”的治沙新理念相吻合。
近期,甘肅民勤地區多臺用于治理沙漠的微型戰車備受矚目,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這些小型戰車具備在不超過25度的斜坡上靈活行駛的能力,同時,在坡度不超過12度的情況下,它們能夠保持作業的穩定性。與過去全靠人工操作的模式截然不同,以前三人一天最多只能完成兩畝地的作業,然而自從引入了這款最新研發的自走式草方格沙障機械,工作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現在他們每天可以輕松完成高達二十畝的草方格鋪設任務。
在這堅實的實力支撐下,一家在防沙和農業機械設備制造領域占據領先地位的企業貢獻巨大——那就是甘肅科技集團旗下的省機械院。這家企業依托其卓越的技術力量和先進的“科技手段”,其子公司金科峰公司研發的“沙漠戰車”為眾多居住在沙漠邊緣的居民帶來了綠色發展的希望之光。這不僅預示著民眾對于高效機械化治沙的期盼終于變為現實,同時也表明我國在沙漠治理技術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邁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然而,治沙機械研發所面臨的挑戰凸顯了小眾領域創新中普遍存在的難題,即全國從事治沙裝備研發的企業數量寥寥無幾,不足20家;而這些企業的年度研發資金投入,總和甚至比不上新能源汽車領域內某一家企業的十分之一。甘肅省實現突破的關鍵在于打造“政府引領與學科融合”的創新體系:借助國家重點研發項目,與清華大學、蘭州大學等高校合作設立治沙設備聯合研究機構,將沙漠力學、機械工程、智能控制等學科領域進行深度整合,2024年便已取得12項專利技術成果。這種“以需求為導向定義學科”的創新路徑,為生態治理領域解決關鍵技術難題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方法論。
這幅圖片展示了省機械院金科峰公司研發的先進“沙漠戰車”。(資料圖片)該圖由魏建軍拍攝。
產業賦能的“精準滴灌”:“科技小院”里的縣域經濟突圍戰
在位于東鄉族自治縣的布楞溝村,甘肅農業大學的“科技小院”實現了“一羊興一業”的壯舉:他們引進了來自大洋洲的白綿羊品種,對本地羊種進行了改良,并運用了全混合日糧技術,這樣一來,肉羊的生長周期減少了30天,體重也增加了8公斤;到了2024年,全縣的肉羊產業產值成功突破了12億元的大關。甘肅農業大學副校長司懷軍指出,這種將實驗室設立在牧場的研發方式甘肅農業大學教務管理,是對科技工作會議中“成果轉化途徑”的生動體現。高校團隊常駐于縣域甘肅農業大學教務管理,直接針對養殖戶所面臨的“母羊繁殖率不高”以及“冬季飼料不足”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從而顯著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轉化率,將其從傳統模式的20%提升到了65%。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科技帶來的“乘數效應”:夏河縣牦牛的“科技小院”運用凍精改良技術,成功將牦牛的年均產奶量從300公斤提升到800公斤,進而帶動了當地牦牛奶制品加工企業,使得年產值新增5000萬元。司懷軍直言,這一舉措充分體現了科技小院“將論文寫在草原上”的初衷,通過技術的深入推廣和成果的有效轉化,真正實現了科研價值向服務鄉村振興的現實生產力的轉變;此外,永登食品工業園區與高校合作建立的凈菜加工研發中心,研發出高原夏菜的氣調保鮮技術,使得蔬菜的貨架期延長了15天,并推動了當地高原夏菜出口額的40%增長。這些案例充分證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只要科技研發與縣域特色產業的“痛點清單”實現精確匹配,便能夠構建起“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進而帶動農民增收”的良性循環。
系統創新的“生態構建”:破解西部創新的“雙重悖論”
在甘肅的探索中,我們揭示了在欠發達地區科技創新中的核心問題——如何在資源受限和發展需求緊迫之間尋求一種平衡。一方面,我們運用政策手段激發創新活力:將防沙機械設備納入省級農機購置補貼范圍,提供30%至50%的補貼,從而將企業的研發投資回報率從15%提高到40%;另一方面,紀永福提出,在高校教育中應培養既精通旱作農業又擅長設施種植的復合型人才。此外,致力于打造“開放合作”的創新體系:攜手蒙古國設立荒漠化防治的聯合研究機構貝語網校,引入23種耐旱牧草新品種,并推廣草方格機械化鋪設技術;響應“東數西算”的國家戰略,在慶陽數據中心集群周邊設立服務器散熱材料研發機構,推動“算力需求、技術研發、產業配套”的區域協同發展。
然而,我們仍需克服深層次的體制機制障礙:在治沙裝備研發領域,所遭遇的“專業斷層”問題,其根本原因在于學科評價體系的滯后——在現有的工程類學科評估中,生態治理相關成果的權重不足10%;而在縣域科技服務領域,存在的“人才缺口”現象,揭示了基層創新激勵機制的不完善——在鄉鎮農技人員的職稱晉升過程中,產業服務貢獻度的占比僅為20%。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必須構建一個更加開放包容的創新評價機制,比如在科研項目的評估過程中,加入“生態利益”和“農民增收”等新的評估標準,同時在職稱評定過程中,設立專門針對產業服務的獨立評定途徑。
圖為夏河縣科技小院通過凍精改良技術養殖的牦牛。甘南融媒體中心 供圖
從地域實踐到國家經驗:欠發達地區的創新哲學
甘肅的實踐突破了地域限制,為西部地區帶來了“特色賦能”的創新典范:在生態環境脆弱的區域,通過技術創新解決了“保護與開發”之間的沖突,讓治沙機械不僅成為生態治理的手段,還催生了沙漠裝備制造的新興產業;在農業主要產區,借助“科技小院+縣域產業”的模式,將高校的智力資源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民生福祉。這種創新理念的核心在于,我們摒棄了盲目模仿的“一刀切”做法,轉而依托自身優勢,致力于構建獨特的“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在全球荒漠化防治中,面臨“自然修復周期漫長”和“人工干預成本高昂”的雙重挑戰時,甘肅省研發的智能治沙設備有望成為突破困境的關鍵;而在全國農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隴原大地的旱作農業技術正逐漸成為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撐。
在歷史的新起點上,甘肅的科技創新不能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的突破,還必須在制度層面實現更深入的革新:需構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確保治沙成效能夠通過碳匯交易等途徑獲得相應的經濟收益;同時,要積極嘗試“科技特派員與村集體相結合”的利益共享模式,確保科研人員在產業發展中能夠持續獲得經濟利益。采取多種策略,促使創新真正成為隴原之地的內在驅動力,于生態與產業的和諧共鳴中,共同譜寫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主旋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