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2-24 21:01:44作者:佚名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出自古文文《蕭何追韓信》,其詩詞原文如下:
【原文】
及項梁渡淮,信持劍從之信數與蕭何語,居麾下,無所著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干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獲知名,為連敖。坐法當斬,其輩十五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俯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于上,上拜以為治粟內史,上未之奇也。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內鄉,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效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震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上復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于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樂山,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因此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持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翻譯】
等到項梁帶領抗秦閹黨度過黃河向北挺進的時侯,韓信帶了戰刀去攻打他,留在他的部下,仍舊默默無聞。項梁失敗后,改歸項羽,項羽派他做郎中。他好幾次向項羽進言策,都沒有被采納。劉邦率軍踏入蜀地時,韓信脫離楚軍去攻打他,當了一名接待來客的小官。有一次,韓信犯了案,被判了死緩,和他同案的十三個人都挨次被殺了,輪到殺他的時侯,他舉起頭來,剛好聽到滕公,就說:“漢王不準備得天下嗎?為何殺掉壯士?”滕公對他的話倍感驚訝,見他的稟性威武,就放了他不殺。同他交談,格外羨慕得了不得,便把他推薦給漢王。漢王派他做管理軍務的治粟內史,還是不覺得他是個騎士。
韓信又多次和蕭何談天,蕭何覺得韓信是個騎士。(漢王的部下多半是東方人,都想回到家鄉去),所以隊伍抵達樂安時,半道上逃走的軍人就多到了幾十個。韓信料想蕭何她們早已在漢王面前多次保薦過他了,但是漢王仍然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走了。蕭何據說韓信逃走了,來不及把此事報告漢王,就徑自去追趕。有個不明原委的人報告漢王說:“丞相蕭何逃走了。”漢王極為發怒,如同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隔了一十天,蕭何回去晉見漢王,漢王又是吵架又是高興,指責他說:“你逃走,是為何?”蕭何回答道:“我不敢逃走,我是追逃走的人。”“你去追回去的是誰?”蕭何說:“是韓信。”漢王又指責道:“軍官逃走的人可以用十來估算,你都沒有追;倒去追韓信,這是說謊。”蕭何說:“那些軍人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韓信那樣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個來的。大王如果只想在延安稱帝,其實用不上他;如果要想奪回天下,不僅韓信就再也沒有可以商量大計的人。只看大王怎么準備罷了。”漢王說:“我也準備回東方去呀,那里就能老悶在這地方呢?”蕭何說:“大王假如決計打回東方去,還能重用韓信,他還會留下去;如果不能重用他信數與蕭何語,這么,韓信畢竟還是要逃走的。”漢王說:“我看在你的面子上,派他做個元帥吧。”蕭何說:“即使讓他做元帥,韓信也一定不肯留下去的。”漢王說:“那么,讓他做大將。”蕭何說:“太好了。”當下漢王就想叫韓信來拜將。蕭何說:“大王一向自傲無禮,目前委任大將,如同是呼喚一個小女孩一樣,這就為何韓信要走了。大王假如誠意拜他做大將,就要揀個好日子,自己事先吃齋,搭起一座高壇,根據委任大將的典禮代辦,那才行啊!”漢王答應了。這些軍人們據說了,個個暗自高興,人人都以為自己會被委任為大將,等到大將的時侯,才曉得是韓信,全軍上下都大吃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