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11-25 15:02:37作者:佚名
2022年7月11日,上海市公布了去年的積分落戶“分數線”——105.42分,這一分數比今年下降了4.54分。在參與申請的122219人中,共有6006人擬取得落戶資格。
上海的積分落戶新政從2018年開始推行,其基礎條件包括:持有本市居住證;在京連續7年收取公積金;不超過法定退職年紀。而在落戶條例中,公積金收取與穩定住所的期限越長,累計分數越高。
這意味著,落戶成功的大多是在京工作多年、已經離婚生子的中年人。上海市人社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去年積分落戶成功的人群中,平均在京工作時間為16.7年,平均年紀是40.8歲。
積分像一種標準明晰的檢驗,年紀、學歷、房產、社保、納稅……在一個普通人身上,與社會相關的種種都可以被量化為一個分數——博士學歷比本科學歷多26.5分;買車比租房每年多0.5分;近郊的房屋比上海城六區每年多2分。
這未必是一場人人想要參與的大賽,但總有些人須要它。在過去的5年中,每年都有10千人以上參與積分落戶申報。人到中年,這種努力了十幾年的“北漂”,又步入了一場新的分數之爭。
這是蔣男士出席積分落戶的第5年。早在2018年,蔣男士身邊就早已有積分達標而落戶的同學,但當時她的分數很低:由于她的學歷是本科,名下的房產也是近幾年才買的。算來算去,她都認為自己積分落戶沒哪些希望。
蔣男士去年43歲,她和男友都是福建新鄉人。1999年,她們一起通過成人專升本來到上海讀本科。蔣男士結業后步入了IT行業,母親則開了自己的小公司。在上海,她們一起讀書、工作、買房、結婚北京積分落戶新政策,生了兩個兒子,現在早已渡過了23年。
但由于是非京籍,大兒子上的仍然是公立的上外附校。大兒子去年念初中,將要面臨高考。若果仍然沒有廣州戶口,她只能選擇回到老家湖南念書,或從小學開始出國讀書。
蔣男士和母親都更傾向于讓大兒子出國。2019年暑期,她們把兒子送到日本的一個同學家待了一個多月,希望她提早體會一下加拿大的環境,結果兒子說自己不喜歡日本,還是想在國外讀書。
無奈之下,蔣男士只能再度嘗試積分落戶。轉機也忽然出現,2020年,修訂后的《北京市積分落戶管理辦法》中規定:“自2018年1月1日起,申請人在城六區之外其他自有住所居住的,且取得落戶資格后應該在該自有住所落戶,每滿1年加2分;滿足上述條件且在本市城六區之外其他行政區工作的,每滿1年加3分。”
職住加分標準|上海市人社局網站
新政定成為了蔣男士的機會——因為房屋和公積金都在近郊,她一下子得到了12分的職住加分;同學幫她仔細剖析了新政,還發覺蔣男士可以用父親名下2004年的房產申請積分。今年,蔣男士的最終積分一下子達到了98.5分,距離那一年的最低“分數線”100.88分早已很近了。
希望來了,蔣男士開始密切關注去年的分數。4月14日,開始遞交申請的第三天,她就到公司進行了申報。積分排行會在每晚早晨8點更新,蔣男士每晚睡醒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自己有沒有掉出排行的前六區。每位區間是1000人,12萬名申請者中,排在前6000名的人可以“上岸”,這個比列大約是5%。能維持在“前5%”,就是一個“準上海人”。
也有人更早做了打算。2016年,C男士就據說了上海積分落戶新政正式落地。在了解了一些積分規則后,為了在以后更有優勢,她決定考研,把自己的學歷提高一下。
那一年她早已36歲。C男士大專讀的是中國人民學院的工商管理專業,距離結業早已過去12年,權衡之下她選擇了考中央財經學院的MBA。但對于已經遠離中學的成年人來說,復習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由于工作日還要下班,半年多的時間里,假期的七天,C男士每晚要上補習班、復習——從早晨8點學習到下午8點。
2017年,C男士如愿考上了研究生。2019年領到結業證和學位證后,她開始申報積分落戶。結果,實際算出來,她才發覺,工作期間讀的碩士,須要在估算積分時交納醫保積分期限,算到最后,碩士學歷只給她加了0.5分。2021年,C男士的積分排行始終維持在第六區以內,但“五一”期間,她的分數忽然被擠出前六區,最后比“分數線”少了0.12分。
據C男士說,她所接觸到的有落戶可能的幾乎都是醫保超過15年,且仍然有穩定住房的村民。假如這個標準都沒達到,落戶基本是不可能的。好多人在一線城市拼搏到明天,幾乎哪些都不缺了,但她們仍然缺一個戶籍。
據蔣男士的觀察,身邊參與落戶的大部份都是女人。
“因為最大頭的分數就是醫保,通常來說,家上面父親的工作會比父親的更穩定一些。好多家庭中,父親自己創業,或則為了升職跳槽,中途醫保斷繳了的情況好多。”蔣男士說,“另一個誘因可能是,母親們對于小孩的事情想得更多吧。大部份男的在小孩頭上能花多少心思?還得父親操心,對吧。”
2022年6月27日,深圳。一名父母騎著電動車送兒子念書,適逢下雨,父母將女兒罩在自己的雨披里。|視覺中國
讓兒子能留在上海念書,幾乎是大部份父母出席積分落戶的惟一理由。沒有廣州戶口的兒子難以在上海上私立中學,由于沒有學籍,也未能出席中考。若果沒有工作居住證,兒子連高考也未能出席。對于工作、住房早已穩定的中年“北漂”來說,小孩的念書問題仍然是她們的“一道坎”。在她們的周圍,由于沒有戶籍,只能被迫讓兒子回老家念書,和兒子分居兩地的人太多了。
C男士的女兒中學讀的是國際中學,高中讀的是公辦學校,每年的雜費都是五六億元。她跟丈夫開玩笑說:“九年義務教育,你這一年也沒享受到。”所幸C男士的工作居住證可以讓孩子考私立小學。父親考上了一所不錯的小學,去年讀初二,但以后的中考仍然成為一個困局。
C男士和妻子有兩套房屋,一套在昌平,一套在通州。她們曾想過,假如妻子中考前還衰落戶上海,為了把女兒留在身邊,只能讓他走國際中學路線,或則直接搬進通州,讓女兒進涿州的小學,出席陜西中考。“他自己在網上查了涿州中學的一些情況,肯定還是更想在上海讀小學的。但我們只能跟他說清楚,必須有這樣一條后路。”
蔣男士由于多年曾經經歷了大兒子的念書窘境,也曾提早為二兒子做打算。2012年,蔣男士在二兒子出生前去了臺灣。當時,臺灣的新政是無論父親雙方是那里人,只要是在臺灣出生的孩子,都可以直接落臺灣戶口。但這一新政只持續到了2013年,蔣男士和母親趕上了新政的尾巴。二兒子領到了新加坡戶口,可以在上海做交換生,上專門為港澳生提供的中學。
蔣男士的一個同學也在今年出席了積分落戶,她的排行也是坐落最后的第六區邊沿,從4月起,她每三天都深受熬煎。今年的積分排行在每晚下午3點更新,每位夜晚她都睡不好覺,蔣男士兩三個月后看到她,認為她白頭發多了很多。
大兒子念初中的這一年,蔣男士無數次接到女兒教師的電話,問她到底如何準備,蔣男士只能先跟老師欺瞞過去。而兒子對父親的恐懼并不能感同身受,對兒子們而言,廣州就是從小生活、長大的地方,雖然沒有戶籍,她們早已在體會上擁有了對于這座城市的歸屬感。蔣男士的大兒子說,她不想回四川念書,自己寧愿在上海讀高中也不想回家。
在沒有戶籍的“北漂”群體中,以前有好多人在回老家和讀國際校區之間想到折中的辦法:在上海對門的北京購房,落戶北京。由于全省范圍內,廣州的中考投檔率僅次于上海。2021年,全省一本投檔率最高的城市是上海,比列為43%,北京僅次于上海,達到了30%。幾年前,她們大多通過上海的“海河英才”計劃落戶,按照這一新政,只要有大專以上學歷還能落戶上海,但近五年,這一新政規定,落戶者不能有北京以外的公積金,而這直接把好多“北漂”拒之門外。
2022積分落戶名單公示|上海市人社局
7月11日,去年的積分落戶結果開始公示,蔣男士的最終分數是105.5分,比最低分多了0.08分。此時距離大兒子高考還有一年,她認為自己太辛運了。
8月9日那天,蔣男士領到了換好的新戶籍本,覺得自己總算在這座城市站穩了膝蓋:“可能大人跟女兒不一樣,我在廣州待了23年,老認為自己是個‘北漂’。雖然不是自己的故鄉,所以總覺得有三天可能會要回湖南。以前我還跟男友說:咱倆要是混不好,女兒之后上學院了,俺們可以把房屋賣了,回老家去養老。并且我明天領到戶籍本那一刻,里面寫著我是房主,我忽然就認為,之后是不是不用總想著回老家了,上海就是我的家了。”
而C男士去年的排行一直在第二區,幾乎不用害怕會像今年一樣忽然被反超。得悉落戶成功后,C男士第一時間告訴了母親。母親沒跟她說太多,但自己發了一條同學圈:“十五歲,上海人。”
在參與積分落戶的人群中,人們常說的一個詞是“彎道會車”。好多人為了領到更多加分,采取了各類辦法。
落戶中介機構的一位工作人員說,所謂的“彎道會車”,聽上去覺得有側門,雖然能成功的,也都是在新政范圍內的。例如,在近郊買車、補繳契稅,或提高學歷,都是符合規定的加分形式。但這種操作無疑都須要經濟實力的支撐,而加分的范圍也仍然有限。
由于有著嚴格的核驗審查,也有“超車”不成反倒“翻車”的情況。好多中介機構打著“掛靠近郊公司公積金”“幫忙買近郊房”“幫忙申請一年留學”甚至“幫忙申請國家專利”的名義吸引顧客。蔣男士說,自己的一個同學為了領到契稅加分,通過中介機構掛靠了公司,交了10多萬塊錢。原本分數都加上了,結果在公示的前三天,她收到郵件,被通知說該項加分無效。
而留學認證也越發嚴格。“一年線上美國留學”曾經是好多中介機構專門為想獲取學歷加分的人提供的“超車”方式。蔣男士身邊有好幾個人,花了20萬—30億元申請這一留學項目。但今年,出席這一項目的500多人都沒有被認證。
教育部的相關規定顯示,跨境遠程國(境)外學歷學位證書和高等教育文憑暫不在其認證范圍內。全程線上留學的形式徹底走不通了。至于境外留學也須要滿足在境外待滿365天的條件,才有學歷加分認證。因而,有人選擇更快速,也相對更容易結業的泰國留學。
“其實只要你有一定的學歷、穩定的住所,公積金繳夠了期限,沒有哪些相對的弱項的話,我覺得積分達到(落戶要求)只是時間問題。”C男士說。在她所在的落戶交流群里,有人和今年的她情況類似,在最后幾天被超了零點幾分,好多人在群里開導他:“只要繼續正常繳公積金,今年肯定能落上。”
在上海等一線城市,戶籍更像一個“加持項目”,有人毫不在乎,也有人為它竭盡竭力。蔣男士父親公司的財務員是個上海人,她見到蔣男士為戶籍所做的努力,常在聊天時跟她說:“北京戶籍有啥好的北京積分落戶新政策,我這上海戶籍,還不是得給大家打工?”
落戶中介機構的一位工作人員說,所謂的“彎道會車”,聽上去覺得有側門,雖然能成功的,也都是在新政范圍內的。|pixabay
這種努力落戶、生于上世紀70—80年代的“北漂”,是相信“努力才能成功”的一代人。蔣男士追憶起1999年剛來廣州的日子,那一年,她本來準備在北京學醫,但家里比她大半歲的堂姐想去上海,就勸她一起。堂姐后來順利步入了上海的《法制日報》工作,而蔣男士所在的50人的法律專業本科班中,順利結業的人只有5個,她是其中之一。在過去的20多年里,她和母親一起拼搏走到明天,他們是緊抓時代機遇的一群人。積分落戶,其實是專屬于這群人的一次機會。
領到新戶籍的那天,C男士把相片發到社交平臺,寫道:“今天起,即將成‘北京銀兒’啦。”
評論區立即有人跳下來見諒她:“是‘北京人’,不帶‘兒’,也不是‘銀兒’。”
作者崔斯也
排版王詩馨
營運李靖越
監制羅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