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6-20 11:39:32作者:佚名
從北京郵電大學西門眺望,校訓石前方排列著色澤深沉、長度不一的黑色地磚,宛如神秘的符號圖案。仔細解讀,便會發現其上刻有的“厚德博學,敬業樂群”八字校訓貝語網校,這些地磚的圖案設計靈感源自摩斯電碼。
自1844年摩爾斯成功試驗出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份電報以來,直至移動通信技術的廣泛應用,如今,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和5G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數字技術,不僅極大地重塑了社會結構,同時也引領了教育領域的深刻變革。
北郵緊跟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的步伐,充分利用自身在信息技術領域的獨特優勢,全面啟動了一項規模宏大的“數字教育工程”,從而揭開了這一領域的嶄新篇章。
北郵在智能技術與教育融合的探索中走在了前列,它將數字化力量更廣泛地應用于教學活動的各個層面、各個環節以及各個場合,從而在推動教學與學習方式的革新、創新學習與使用的工具以及內外部資源的有效整合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這些成果為深化學科間的交叉融合以及人機協作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堅實基礎,并有力地促進了人才培養重點從知識學習向能力提升的轉變。
01
課堂革命:
面向智能時代重構課程教學體系
在DeepSeek(深度求索)的輸入界面前,一位來自北京郵電大學的學生提出了這樣的疑問:“未來,我們是否會遭受機器的替代?”
緊接著,屏幕上顯現了一行文字:“面對人工智能對傳統行業帶來的挑戰,我們需要成為人工智能的掌控者。”
在人工智能盛行的當下,我們應當思考如何使學生能夠把握未來的主導權,實現一次質的飛躍。對此,北京郵電大學提出了解決之道:行動刻不容緩。
你們是否思考過這樣的疑問,即便DeepSeek能夠解答一切,我們為何仍需學習?在微信視頻號“小V講AI”中,一位小女孩以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方式闡述著人工智能的相關知識。這門課程是由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的李思老師精心制作的。李思表示,我們為青少年群體精心打造了“AI在大前”這一系列網絡課程,同時借助“小V講AI”的短視頻進行科普知識的輕松傳播,構建起了“階梯式”的教育教學體系。
這并非學校首次進行此類嘗試。李思向記者透露,早在2020年,北郵人工智能學院便已著手在秋季學期為大一新生開設“人工智能導論”課程。近年來,學校還致力于為高校師生提供北京市屬高校人工智能通識課程,推出了理工、管理文學和藝術體育三個版本的通用課程“菜單”,各校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靈活地“定制”適合自己的課程組合。
科普工作并不復雜,真正棘手的是如何打造與人工智能進步同步的教學體系及模式。趙慧,北郵教務處的副處長,這樣闡述道:“我們要將人工智能的全面應用融入教學,促使教學從傳統知識傳授轉向對未來創新能力培養的轉型,為此,我們對教學體系進行了全方位的革新與重塑北京郵電大學研究生北京郵電大學研究生,旨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為此,在2024年,北郵著手編制了《關于重構2024版本科專業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旨在構建一個面向智能時代的全新課程體系,即“人工智能通識課程”與“AI與專業交叉課程”相結合的模式。該體系聚焦于推動現代產業發展的實踐與研究方法,并將大工程素養、大設計思維、大審美能力以及創造力的培養融入培養方案之中。
李思指出,目前,北京郵電大學的人工智能導論課程教師們正致力于將人工智能融入課堂互動環節。他們首先將知識點相關的問題提交給大型模型,觀察模型的回答,隨后與學生一起討論這些回答的合理性,以及哪些地方需要改進。這一做法旨在著重培養學生的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02
人工智能+教育:
當校園裝上“數字神經末梢”
鄂海紅,北郵網信辦的副主任,他詢問記者:“你渴望得到一件風格獨特的藝術珍品嗎?”
緊接著,她動手敲打鍵盤,成功登錄了“智鏈”系統。挑選了心儀的傳統紋樣,隨后,她詳細了解了文生圖以及圖生圖的技術原理,并親自動手操作,最終,一只栩栩如生的鳳凰花瓶便呈現在了眼前。
速度之快,超乎想象。
在光纖網絡、Wi-Fi網絡和物聯網三網融合的背景下,北郵不斷推進校園內“5G+”應用場景的構建,眾多“5G+全息”遠程互動教室、虛擬現實互動教室以及示范型智慧教室展現出勃勃生機。技術基礎已經奠定,智能化的教育教學平臺也相繼投入使用。
北郵網信辦主任郝加全指出,學校推出了“郵譜”、“碼上”、“郵大師”、“智鏈”和“初發”等多個平臺,這些平臺涵蓋了教學輔導、自主學習、校園生活以及創新實踐等多個方面,旨在全面構建智慧教學應用體系,以推動學校的數字化進程。
踏入校園,新生們常感困惑,此時,“郵大師”將為學生繪制個人畫像。無論是本學期選修哪些課程,還是關于人生道路的選擇,包括課程選擇、保研、攻讀博士學位、出國留學以及創業等方面,都能提供相應的指導和建議。北郵計算機學院的副教授孫海峰這樣表示。
學生基礎較差,對能否跟上教學進度感到憂慮。此時,“郵譜”系統將依據每位學生的學習步調,打破常規課堂同步進度的限制。它能為學生推薦相關的學習資源,建立知識體系,對優勢學科的知識模塊進行梳理和整合,從而實現知識的連貫性。趙慧這樣解釋道。
學完理論知識后,若學生希望提高實踐技能,“智鏈”平臺提供的四大特色場景——前沿探索、科教融合、產教結合以及學科交叉——將為他們提供豐富的學習機會。這些場景匯聚了“模型廣場”、“實訓廣場”和“應用廣場”等多個板塊,讓學生能夠充分準備,迎接挑戰。鄂海紅以實例說明,若某學生意圖利用“智鏈”技術打造一個醫療咨詢機器人,他需先至“學習廣場”檢索“技能樹”以探尋解決方案,繼而在“實訓廣場”提升工程技能,最終整合模型、數據等資源來完成整個工程的實際操作。
教育領域正遭遇著如何平衡大規模推廣教育與提供個性化高品質教育這一挑戰。北郵的長期聘任副教授徐童一針見血地指出,目前普遍采用的授課方式教學效率較高,學生主要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而那些旨在激發學生主動性的項目式學習,又迫切需要眾多優秀教師在第一時間提供個性化的輔導,而大模型技術的應用或許能夠解決這一困境。
03
創新生態:
“數字沃土”培育“未來新苗”
人工智能闊步向前,弄潮兒不能居于人后。
記者經過整理發現,國產人工智能領域的重量級模型DeepSeek背后,聚集了一支充滿活力的研發團隊,其中北郵的校友曾旺丁是這一團隊中的關鍵人物之一。
曾旺丁曾提及,他在北郵度過的七年求學時光,為我打下了堅實的專業技術基礎。母校所提供的高品質信息學科平臺,為每一位追求知識的學子準備了豐富的資源。然而,關鍵在于如何保持對未知領域的旺盛好奇心,以及持續探索的熱情。
當前,隨著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算力網絡等領域的迅猛發展,為了確保國家能夠持續發展,迫切需要造就一批具備問題洞察力、精通科學分析方法的創新人才。
在北郵,培育創新精神的育人環境成為了人工智能得以充分“茁壯成長”的基礎。
2022屆的本科生高德潤、楊中天、邱天澤是“馬上出發創新社”團隊中的關鍵人物。在GPT技術嶄露頭角的那年,他們在徐童老師的指導下,著手探索教育領域的應用系統“碼上”。近期,他們成功推出了“碼上”3.0版和“初發”2.0版的新版本,并已正式上線。目前,師生們得以在“初發”教學智能體平臺上輕松高效地創建個性化的教學智能助手,而“碼上”平臺亦能為各專業學子提供“一對一”的輔導與解答服務。高德潤指出,與市場上其他大型模型產品不同,‘碼上’和‘初發’并非直接提供最終結果,它們采納問題導向的教學模式,逐步引導學生探索和解決疑問,以此促進學生核心基礎能力的提升。
不僅如此,徐童憑借在ICT(信息與通信技術)領域所積累的豐厚資源和廣泛人脈,成功建立了“專家庫”,并邀請了眾多企業導師加入,為同學們提供技術、運營等方面的咨詢,助力學生實現能力的持續提升。
針對數字經濟產業的需求,北京郵電大學匯聚了國內外眾多頂尖大學以及ICT領域的領軍企業等資源,旨在構建一個連接政府、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協同平臺,實現教學、科研和管理等環節的全面融合,從而打造出一個“信息科技+N”的教育數字化聯合生態系統。
北郵校長徐坤的理念得到了證實,即“AI+教育”所構建的“師生機”三元協同教育生態,將有力地促進教育理念的革新與進步。為此,教育工作者、學習者以及整個社會都需齊心協力,共同打造一個共生、共學、共研、共創的教育新格局。
這片面向新型生產力成長的“數字樂園”,沐浴著晨光,眾多充滿活力、準備擁抱人工智能的“數字幼苗”正蓄勢待發,即將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