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7-13 08:16:02作者:佚名
眾多職業中,穩定無疑是最為關鍵的考量因素,“鐵飯碗”之稱的公務員職位,在就業壓力與對穩定的強烈需求面前,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眾多大學生心目中最為可靠的職業選擇。
國家公務員局網站信息表明,2025年的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人數達到了新的峰值,達到了341.6萬人。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成功通過了用人單位的資格審查。這一比例高達通過資格審查人數與錄用計劃數的86:1,形象地比喻為眾多考生如同千軍萬馬爭渡獨木橋。
顯而易見,公務員考試備考已非單純的自學刷題所能涵蓋。因此,部分高等學府直接推出“官方上岸”舉措——設立針對公務員考試的專項微專業,涵蓋申論、行測等科目,以及公共政策、政治素養等方面,為有意投身體制的學生們提前鋪設道路。
看似冷門的“微專業”,正悄然貼合學生們最熱門的職業憧憬。
7月初,教育部宣布,計劃針對人工智能等關鍵領域增設“微專業”,旨在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截至目前,全國各高校為2025屆畢業生設立的“微專業”數量已達2654個,參與學習的畢業生人數達到7.4萬。調研數據表明,眾多省級高校的畢業生中,那些修讀“微專業”的學生,他們的就業去向落實率顯著上升;超過八成的“微專業”學習者表示,學習過程使得他們的技能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這一進步對于他們最終確定就業方向起到了實實在在的促進作用。
被稱為“掌握最新流行實用技能”的“微專業”,它真的如此有效嗎?
01
[id_258802320]
自今年起,我國政府多次重申了推進“微專業”建設的必要性。在3月份,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意見》,在該文件中,將“支持高等院校針對社會迫切需要的技能開設‘微專業’,以提升學生的就業和創業能力”作為提升基礎民生服務普惠性的具體措施之一。當月,教育部安排實施了針對2025屆畢業生的春季就業攻堅計劃,并在通知中明確提出,各地及各高校需強化學生的就業技能培訓,集中力量在人才市場緊缺領域,創建若干大學生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并指導院校與企業合作設立一千個微型專業及一千門職業技能培訓課程。
國家大力支持的“微專業”,到底是什么呢?
微專業作為一種新興的人才培養方式,近期在各所高校中得到廣泛應用。這種模式具體來說,是在學生原有專業課程之外,由各院系針對特定學術領域、研究方向或核心素養,精心設計并開設的一系列課程。微專業不僅服務于在校生,有助于他們拓寬知識領域、增強綜合素質和提升就業競爭力,同時也面向職場人員,助力他們有針對性地增強個人能力。
從定位角度分析,微專業與傳統專業已有顯著差異,這主要體現在開設數量較少、課程內容不多、專業課時較短以及學分較少等方面。然而,微專業之所以能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新趨勢,并不僅僅是因為其“精而小”的特點,更在于它所擁有的某些獨特優勢。
微專業的課程安排極具彈性,高校能夠依據自身的學科特長和特色,靈活地設計出種類繁多的微專業課程;來自不同領域與學科的教師們,還能自主策劃教學活動,共同培育具備高素質的綜合性創新人才。
教學場所并非僅限于教室。以合肥工業大學為例,該校與科大訊飛、深圳埃夫特等企業攜手,共同設立了智能感知與機器人控制專業,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之余,亦能投身實踐鍛煉。這種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顯著增強了學生運用所學理論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該圖出自崔玉荻所著《新工科視域下微專業建設路徑探索》一文,該文發表于《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年6月出版的第36卷第3期。
“微專業”的招生對象同樣廣泛。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農學院等高校不僅對本校學生開放,還歡迎對課程感興趣的校外人士報名;北京工商大學的AI大模型技術與應用微專業,更是向良鄉高教園區的其他院校敞開報名之門。
這種開放性使得學生們得以投身于企業的發展之中,同時,也讓在職的上班族有機會重返校園深造,因此,微專業受到了極高的關注和歡迎。
02
因校制宜,各顯其能
2021年,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共同牽頭,聯合同濟大學、華為、百度和商湯科技,在上海共同創建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人才培養聯盟,并推出了具有創新性的“AI+X微專業”人才培養計劃,旨在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自首個微專業誕生以來,眾多高等院校憑借自身特長和學生的實際需求,廣泛推進了微專業的構建與實施,探索出了一條條獨具特色的成長路徑。
高校根據產業需求,正逐步深化專業設置,實現專業與產業的緊密結合,同時加強校園與職場的緊密聯系,對部分微專業進行了進一步的細致劃分。
南開大學在本年六月底正式推出了2025年度的“微專業”計劃,并將這一計劃大致劃分為三個類別:首先是側重于應用領域的微專業貝語網校,其次是涉及學科交叉的微專業,最后則是采用全英文教學的微專業。
應用型微專業旨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旨在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教授學生相關的應用技能和策略,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契合度。學科交叉型微專業,旨在針對特定跨學科領域或行業發展趨勢,開設一系列跨學科課程,以幫助學生適應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新發展趨勢,提升他們解決復雜跨學科問題的能力,并致力于培養具備復合創新素質的人才。全英文微專業則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國際學術交流能力,使他們能夠相互學習、借鑒,緊跟國際學術前沿。此外,此類專業還能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增強他們的跨文化交流技能和全球競爭力。
學科的交叉融合,是微專業的一大優勢。
河北大學成功構建了三種不同類型的微專業,其中包括7個針對急需緊缺領域的、5個側重應用技能的以及6個涉及交叉學科的;而山西財經大學則對微專業進行了細致的分類,具體分為學科交叉融合類、職業發展類、面向產業類以及前沿技術類等……
技術、產業與學科的緊密結合,不僅能夠迎合學生個性化成長的需求,還能有效促進學生對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深化掌握。這種學科間的融合,孕育出具有綜合性、復雜性、系統性和融合性的知識體系,成為微專業課程的核心組成部分。眾多不同學科專業的課程相互融合,共同構筑了微專業的課程架構。教師與學生跨越不同學院、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以及不同班級界限,攜手進行教學、學習、研究及實踐,其宗旨在于更深入、更廣泛地實施全面的規劃和設計。
在與產業應用類別進行對照的基礎上,"微專業"的分類方式更能凸顯學校的辦學特點和優勢。中國農業大學是一所專注于農學、生命科學、農業工程以及食品科學等領域的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研究型高等教育機構。經過兩輪的精心建設,該校已設立15個微專業,這些專業廣泛涉獵眾多前沿且實用的學科領域。這些微專業主要致力于聚焦農業科技的最新進展、增強產業及行業的競爭力,以及培育學生的數智素養。
合成生物學這一農業科技領域的微專業,專注于探索前沿技術,旨在推動生物、信息、計算機、工程設計等學科的深度融合。通過這種方式,我們旨在積極應對生物技術革命及產業變革所帶來的挑戰,為國家戰略貢獻力量,并致力于培養一批具備創新能力、實用型兼備的復合型人才。
該微專業課程在春季和秋季兩個學期進行教學,課程體系圍繞“知識-理解-應用”三個階段進行設計,內容涵蓋了中國農業食物系統與2060年碳中和目標、農業的可持續生產模式、農產品低碳供應鏈管理、碳交易的理論與實踐、碳匯的核算與計量方法,以及碳足跡的計算和低碳體系的構建等方面,共設有六門課程。通過運用靈活、專業且結構化的模塊化教學方法,學生們得以全面掌握農業碳中和領域所必需的各類知識及實踐操作技巧,并學會如何評價與管控農業碳排放,進而為農業的持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北京工商大學以其在培養經濟管理人才方面的聲望而知名,同時該校充分利用自身特色,設立了諸如數智經濟、金融以及風險管理等多個經濟領域的課程。此外,該校在食品(包括保健食品)添加劑與安全這一優勢學科領域,也提供了相應的微專業課程,供全校學生自由選擇。此外,該AI大模型技術與應用的微專業不僅針對北京工商大學二年級和三年級的全日制在校生招生,而且也對良鄉高教園區內其他院校的學生敞開報名之門。
觀察可知,眾多高校在微專業構建方面,不僅緊密契合時代發展趨勢,而且巧妙地結合了各自的學科特長和辦學風格。它們既著眼于引領前沿科技,又致力于滿足行業需求,微專業正逐步成為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補充山東省公務員報名入口,并呈現出多樣化和靈活性的特點。
教育的真諦,理應不受既定課程體系與學科界限的束縛。隨著知識領域的不斷延伸,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亦在持續演變。在此背景下,微專業以更為靈活的形態迎合時代的召喚,它不僅帶來了學習內容的革新,更引發了學習模式與教育理念的變革。學生們得以跳出專業學習的界限,深入探索自己真正熱愛的領域,同時使大學不再是孤立無援的學術堡壘,轉而成為與世界緊密相連的知識交流平臺。
優秀的學府并無界限之隔山東省公務員報名入口,而微專業課程則成為了通往開放、寬松、多樣化教育體系的一道門戶。
考生、家長必看
為了幫助考生實現進入心儀大學的夢想,經過多年精心研發,掌上高考推出了AI智能填報志愿系統。這個系統不僅能幫你快速篩選適合報考的院校和專業,還能利用大數據和先進算法,一鍵為你打造出最合適的志愿填報計劃,確保你的每一分都能發揮出最大價值!